跳至主要內容
  • 首頁
  • 慈悲喜捨的一生
  • 前人與道場點滴
  • 影音專區
  • 最新消息

(適用Edge 或Firefox,不適用手機和Chrome)

一貫道陳大姑前人,諱鴻珍,字瑩如,道號元貞,天津市人。生於民國十二年(西元1923年),尊翁鳳鳴公生前曾任天津商會會長,樂善助人,創辦『恤黎會』每月救濟孤苦貧病百姓數十人,萱堂顏氏相夫教子,淑慎溫恭,大姑前人有二弟四妹,家庭極為和樂美滿;大姑前人距民國九十七年(西元2008)元月六日成道,享壽八十六歲。 大姑前人帶領發一崇德道場整整一甲子,接受種種的錘煉,綻放生命的光芒,歷經許多的艱難困苦,譜成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偉大聖蹟,大姑前人一生效法觀世音菩薩,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為生命的內涵,以永不休息的菩薩示現人間,大姑前人一生為宏揚大道,為渡化眾生奉獻生命,大姑前人付出的大愛,天人共讚,受到各界推崇,一生修辦的精神與作法,堪為道中之典範,是我們後學效法學習的榜樣。 崇德道場能有今天豐圓的基礎,除了天恩師德加被,眾仙菩薩諸天神聖護佑、白水聖帝大德護持之外,就是因為有一位永不休息的活菩薩,大姑前人的孕育與領導,對崇德眾後學來說,恩同再造,難以回報。

 
大姑前人焚膏繼晷日以繼夜,終日栖栖皇皇、風塵僕僕的來往各地,說法渡眾、苦口婆心成全道親,一天當作三天用,積極渡化眾生。她老以師心為己心,以師志為己志,念念是眾生,處處為後學,永遠不辭辛苦,永遠不怕勞累。她老時常提醒後學:「老師仙佛對我們太好了,老前人太慈悲了,我們不能忘恩啊!」大姑前人一生道範行誼,可說是真心不二、慈悲喜捨,無怨無悔,至誠不息,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。 回想大姑前人西元1948年二度來台,父母弟妹在天津大沽口送別,她老跪別父母淚濕衣襟,久久不忍離去,心想父母年事已高,弟妹年紀尚小,此去不知何年何月,才能再與父母家人團聚,父親雙手緊握大姑前人的手說:『孩子!陳家能出妳這麼一位修道子,這是我們陳家的福氣,到台灣受苦妳一定要忍耐,一定要為陳家祖先爭氣!』她老到台灣因語言不通,隔年又河山變色,兩岸阻隔,親人音訊全無,大陸接濟斷絕,經濟陷入困境,大伙兒生活非常艱難,且官考連連、風聲鶴唳,人人自危,但大姑前人緊記父親臨別之言,不因生活艱辛而喪志,一心向道,勉力向前、絕不退轉。
 
她老常說:「人生沒有衝不過的火焰山」,大姑前人忍辱負重、不畏艱難、愈挫愈勇,以感恩之心悲智雙運突破層層考驗與困局,一步一腳印,緊追師尊師母天命,歷經許多的辛酸血淚,終於邀得天心,獲得天上人間的肯定。大道在台灣大開普渡,並由台灣開展到世界各國,無遠弗屆,求道者絡繹不絕,道務蒸蒸日上,蔚為今日發一崇德海內外豐圓的大道場,也是以她老的聰明睿智與慈心悲愿,而開展出道場前所未有的大氣度與大格局。 大姑前人帶領發一崇德開創道務由農村發展到都市,由傳統邁向現代化,更由海內傳到海外各國,崇德道場近三十多年來的迅速蓬勃發展,質與量與日俱增,可說都是肇因於大姑前人的慈心悲愿與高瞻遠囑,及恆誠堅毅的大決心與大勇行。
 
大姑前人認為,知識份子是時代菁英,亦是興衰的關鍵,攸關國家建設與發展,道場中為了道務宏展,更要有優秀的人才,如有知識份子的投入,將會促進永續發展與永續傳承,大姑前人明確認為都市人文薈萃、人才濟濟,為道務發展不能只留守於農村社會,固守於傳統辦道模式,而應勇於開創,積極引渡知識份子及各界賢達之士,因此,從西元1968年開始,大姑前人發心開荒台中與台北學界。她老的慈心悲愿感動諸天仙佛萬仙菩薩的搭幫助道,雖然官考不斷,但學生求道一波接一波,發心修道辦道者,更是比比皆是,如同天兵天將下凡,為幫助大姑前人宏揚大道,使道務更蓬勃、更成功,不久各處道務明顯成長,崇德道場也因此由雲林、彰化擴展到台北、台中、苗栗、高雄、台南等七大道場,從此不分老中青少、士農工商,人才濟濟,奠定了發一崇德可大可久的穩固基石。 西元1976年,大姑前人更在仙佛助緣下,開啟了海外傳道弘法之聖蹟,首站是開荒日本,但因語言與文化差異,渡化成全不易,幸有大姑前人的大仁德大勇行,不避辛勞,忍辱負重,大愛無限,感動日本道親,深切體認天命可畏與道之尊貴,始能發心修道辦道,才有點線面的擴展,也才有今日東瀛道務發展之盛況。
 
西元1977年開始,機緣成熟,另創道務新局的一頁,續有菲律賓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香港、澳門等地也陸續開荒奠基發展道務,接著更跨過太平洋將大道傳到美國加拿大,甚至歐美諸國,如今已遍傳五大洲數十個國家。 大姑前人非常重視忠義精神,她老認為現代化社會必須有強大的護持團隊,因此在道務運作上採取集體領導、整體帶動的模式,實施忠義字班聯絡機制,發揚 關聖帝 君忠義精神,號召大家要萬眾一心、齊心合力,期望大家集眾人之智為道場大智,集眾人之力為道場大能,集眾人之德為道場大德。忠字班公心一片推動道務,濟弱扶傾,無為的付出;義字班成全道親要有情有義,才能廣結善緣。她老亦深刻體認道場要穩固,需要社會界、學界、青少年界同步發展,缺一不可,三界聯繫一元化,大家緊密結合成一體,大家同心同德,道場才能傳承永續,也才能由平安道場邁向標準再達模範,大姑前人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救渡眾生永不停息,護持師尊師母天命,直到永遠。
 
她老以師心為己心,以師志為己志,念念是眾生,上邀天心,下合人意,以「承先啟後、繼往開來」自勉,念茲在茲廣培道場人才,期締造可大可久的慧命傳承;因此,大姑前人期勉大家佛規禮節要嚴謹,要做到三清四正,做個標準的修道人;人人標準,道場就達標準,甚至還要勉勵自己如活佛師尊所說的:「達標準,不稍歇息,為模範再接再勵,立標竿傳承永續。」 現今道務國際化,社會多元化,要有全方位的服務與成全,需要有更多的人才,大姑前人常言:才不才各有其才,每個人都是仙佛老師撥轉來的,都是乘願來的,因此一定要發掘人才,培育人才,更要善用人才,道場人才愈多愈好,如能讓每個人適才適所,則道場將更有推動力,更有發展力。活佛老師說:「人要盡其才,才要盡其職,職要盡其能,能要盡其用。」所以,大姑前人為我們規劃出十組分工合作的機制,讓人人有事做,事事有人做,人人都有行功了愿的機會,同時為了使人才能更上層樓,好還要更好,用心規劃,因應宏道的需求,她老針對社會界、學界、青少年界的人才,因材施教,普設五年進修班,冀望每位道親都能體認聖道宏恩,充實道學、立志發心學道修道辦道,繼師志、承師德,以發揮生命真意義,創造人生最高價值,讓大愛遍灑寰宇,讓大道宏揚傳遍世界各地。
 
大姑前人大慈大悲,不畏風霜、不辭舟車勞頓與日夜顛倒之苦,每年飛往海外各地,宏法利生、說法渡眾,所到之處,仙佛搭幫顯化助道,道務宏展,她老睿智無私無我,認為海外道務要宏展,必須落地生根,不能靠台灣人力與物力,因此她老一再提倡,本國人辦本國事,本地人辦本地事之原則,其深意是要讓海外道場能獨立運作,開荒者只是從旁給予協助指導,如此才能造就當地的人才,道務也才能真正宏展。 大姑前人以身示道、以德服人,為建立「一道同風的彌勒家園」,締造道場可大可久的規模、制度,不遺餘力,她老認為應以平安道場為基礎,建設發展成標準道場,進而為模範道場,她老為砥礪後學年年提出精神指標,具體而微,指導大家修辦方針,她老認為道場要傳承永續,必須道場社會化、修道生活化、辦道現代化,人人齊家修道辦道,人人都能正知正見,學修講辦行樣樣身體力行,使人才成長茁壯,終能擔大任辦大事,期勉後學才德智兼備,成為道場中流砥柱,崇德眾後學如能效法大姑前人修辦精神,矢志建立一道同風的彌勒家園,必能創造永恆不朽的白陽聖業。才能道援天下,救渡眾生永不休止。
 
大姑前人自幼慈心本具,蒙受尊翁 承恩大帝之薰陶,恤孤憐貧,濟弱扶傾,不遺餘力,來台開荒,不管環境順逆,急公好義,不落人後,對社會苦難總是關懷倍至;在道場宏揚儒家綱常倫理五倫八德,勸孝專題到處宣揚,苦口婆心六十年來不曾間斷,不知感化多少人子,造福多少家庭,近二十年來,大姑前人在台灣由北到南成立崇德、崇仁、崇禮、崇義及光慧等五個文教基金會,每年領發節孝勵志獎學金,鼓勵單親清貧學子,勵志向學,舉辦成年禮,勉勵青年知道長大成人,應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任、近十年來更大力推廣親子讀經教育,勉勵大家向聖人學習,舉辦數十場身心靈健康講座,道德勸說挽化人心以淨化世人心靈,成立許多大專院校崇德志工團隊,深入民間社區,幫助弱勢團體,長期輔導國中小學生之課後學業,讓社會國家能更安定、更祥和,此外也成立了發一崇德慈善基金會,推動社會慈善傳承韓道長的心願,續辦光明仁愛之家及信義育幼院,做好老年人的安養與養護、憐孤育幼的慈善義舉,為老安少懷盡一份心,為社會盡一份力。
 
綜觀大姑前人的一生,以大智大仁大勇的精神,實踐慈悲喜捨的大行,幫助師尊師母老前人肇建發一崇德寬廣豐圓的大道場,也完成了大姑前人自己立志下凡,所要達成的使命,如今使命完成,功圓果滿回天繳旨,從何時開始的臨凡降世,至今成道回天正式回歸佛的本位,今天大姑前人的永別,是悲歡離合的景象,也是生離死別的必然,崇德眾後學難以掩抑的悲痛與不捨,久久在心中,難以釋懷,在哀慟不已中,更直接的失去依靠,怎不令崇德後學們心中惶恐,驚慌不已。然而您老始終勉勵後學們,要堅強的走下去,要承擔要負責任,因此崇德後學們絕不懷憂喪志,眾後學將悲痛化為力量,謹遵您老的叮嚀囑咐,決不讓您老再操心,叩請您老安心放心,更叩求您老隨時鑒臨示導,使您老的後學們更優質,更成長、更茁壯,以更宏展的盛況,將道場永續傳承。 您老一生慈悲喜捨的大行,如今的告別正是送佛回天歸位,儘管不能再見您老的慈容,但眾後學將可得到您老永遠的庇祐,前人您老的大恩大德,難以回報,您老的慈示訓勉永記心頭,前人啊!眾後學們永遠感恩您老,永遠懷念您老,您老一生行道,示現給後學們,真修真辦真行真成的道風行誼,正是道成天上、名留人間,千秋萬世、俎豆馨香,德潤萬邦、道行千秋的典範。
© 2022 發一崇德桃園道場資訊網